2019 年对我影响最大的 5 本书
- Su Hang
- 2019年12月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截止 12 月 6 日本年度看完 35 本书,是年初众多 Flag 中为数不多没打脸中的一个。
今年挑出的这 5 本,他们可能不合大众口味,可能豆瓣评分不足 7.5 分,但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不可多得的好书。

在这个各行业都有着各种上热搜的「美闻」或「丑闻」的时代,舆论充当了相当大的推动力量。那么,舆论是什么?如何产生?有规律可言吗?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?
我想,《弱传播》给出了相对成体系的回答,本书在理论上让我对「舆论传播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。

我相信,众多互联网从业者或多或少都会碰到「产品运营瓶颈」这一类难题。对此,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。
「增长黑客」是对中国互联网「数据运营」的一次延伸,他以数据驱动营销、以迭代验证策略,这和大部分人的「产品」+「运营」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通俗来讲,非虚构是以「写小说的手法」叙述真实的事件。
2016 年的夏天,小明在 32 度的高温下无所事事地游荡,咸咸的汗水一次次地流进嘴里。
我没有看到小明「汗水流进嘴里」的画面,但通过其他方式得知并证实了这一场景,再以文字表述,这便是非虚构写法。
这对我这样半吊子写作爱好者来说,确实是打开了一片天地。

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本身没有一个普适标准,而本书则是提出将阅读前后的状态作为对比并得出一个评价值。
换句话说,在阅读前写下一个期待,读完后对比书中内容是否满足了前续期待,再用一个「满足值」来评价书的好坏。
这种方法比起「拍脑式」的「太精彩了」、「真是狗屎」要具象很多,也奠定了我后续的「评价标准」。

《断舍离》提倡的是舍弃必需品之外的所有非必需品,再而实现心灵上的「极简」。
看完本书,虽然没做到「极简」,但「这个东西当下对是否是必需品」的思考方式开始让我重新审视「购物欲」。
对我而言,倘若在考虑「要不要购买」先行考虑「当下他是不是必需品」,那么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能减少相当数量的「杂物」。
Photo by Annelies Geneyn on Unsplash
Comentarios